分析細胞外囊泡作為新興的治療學納米平臺
細胞外囊泡(EVs)是由脂質膜結合的納米級囊泡,由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細胞分泌,并攜帶生物活性物質,包括蛋白質,核酸和脂質。鑒于其在轉運生物活性成分方面的突出能力,胞外囊泡被認為是用于疾病診斷和新興治療性納米粒子的有前途的生物標記。然而,為了在臨床應用中發揮其作用,需要對復雜生物流體中的胞外囊泡進行有效的隔離和靈敏分析。胞外囊泡相關研究的最新進展為使用胞外囊泡開發新興的治療性納米平臺提供了可行的方法。通過這篇綜述,我們旨在提供全面,深入的胞外囊泡各種測定方法最新進展的綜述,包括熒光,拉曼/表面增強拉曼光譜(SERS)分析和其他方法,以及它們在構建中的臨床潛力基于胞外囊泡的治療病納米平臺可治療多種疾病。特別是,重點介紹了微流體輔助分析系統,單個EV檢測以及將EV用于治療目的的主要方法。我們希望這篇評論對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具有啟發性,并為具有不同研究背景的科學家們提供一個概述。海南醫學院急創學院功能材料與分子影像技術創新團隊青年教師邢艷瓏副教授第一作者,海南醫學院急診創傷學院呂傳柱教授和于法標教授聯合英國巴斯大學Tony D. James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這一成果近期發表在Elsevier期刊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 (SCI期刊,中科院一區top,影響因子15.367)上。
論文詳細信息:
Analysis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s as Emerging Theranostic Nanoplatforms
https://doi.org/10.1016/j.ccr.2020.213506